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、王剑男执导的经典之作《物理学家》目前正在国话剧场上演,今晚即将谢幕。自开演以来,这部融合工业美学与戏剧巧思的作品客新策略,一直因其理性与冷峻的氛围获得观众的好评。尽管原作问世已过去63年,为什么这部剧仍然具有如此强的时代意义呢?
**一、编剧迪伦马特:与卡夫卡并肩的文学巨星**
瑞士剧作家弗里德里希·迪伦马特(1921年1月5日—1990年12月14日)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大师。20世纪40至60年代,他创作了《罗慕路斯大帝》、《老妇还乡》和《物理学家》等重要作品,这些剧作奠定了他在世界戏剧界的声誉。他还获得了包括德国曼海姆城的席勒奖、瑞士伯尔尼市文学奖和意大利广播剧大奖等多个荣誉。
展开剩余81%迪伦马特的作品通常以独白和怪诞手法,代替传统的旁白,为观众制造距离感。这种怪诞的表现方式激发了观众突如其来的思考,通过荒谬的笑声引发反思。迪伦马特相信人类有理性,但他认为个人无法改变世界,也无法避免灾难的降临。在他的剧作中,悲剧情感被转化为喜剧情绪,他创立了独特的“诡悖喜悲剧”形式。
**二、《物理学家》:西方剧坛经典**
《物理学家》于1962年问世,是迪伦马特为自己赢得国际声誉的作品之一,也成为西方剧坛的经典保留剧目。这部作品诞生于美苏冷战期间,当时的世界弥漫着核战争的威胁。1962年,赫鲁晓夫将导弹运到古巴,向美国挑衅,尽管最终妥协,然而“古巴导弹危机”给世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恐怖阴影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,迪伦马特设定了一个跨越二十年、涉及全球的故事,而剧本却将时间和空间大幅压缩:故事发生在一个不足三十平方米的疗养院客厅中,焦点聚集在物理学家莫比乌斯杀死护士莫妮卡的事件上。在迪伦马特看来,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注定会为世界带来灾难,无法避免的世界末日即将降临。
**三、国话版的经典复排:舞台上的理性与自由**
此次《物理学家》国话版的导演王剑男客新策略,以其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精准的艺术表达,赋予了这部经典作品新的生命。他通过黑色幽默和先锋手法为剧作注入活力,紧凑的叙事节奏和张力十足的角色对抗,呈现了剧本中深藏的危机意识。尤其在当前的科技伦理和权力边界问题的背景下,剧中“科学是否应为人类负责”的思考,引发了观众对冷战历史以及当今社会的深刻反思。
**四、观众反馈:荒诞中寻找真实,冷峻中触摸温暖**
欢迎走进《物理学家》的剧场,在这荒诞的情节中感受现实,在冷峻的氛围中触摸人性。每一场演出不仅是对一部作品的欣赏,更是与时代的深刻对话。
**演出信息:**
演出时间:2025年7月23日-7月27日
演出地点:北京市 | 国家话剧院-剧场
摄影:塔苏、王昊宸、闫巍
更多精彩内容,敬请关注光束戏剧的微信公众号或新浪微博。
发布于:山东省恒汇证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